作者:黃毓雯
鼻科門診常常聽到病患向我說:「醫生,我長年鼻塞、流鼻水,有鼻竇炎很久了都醫不好,是不是需要開刀?」
首先我們要先釐清楚鼻竇炎與鼻炎、急性與慢性的定義,再來討論後續的治療方針。
臨床上,成人的鼻炎或是鼻竇炎都是指鼻腔與鼻竇黏膜的發炎,單純靠病人的主訴有時候確實很難區別。
醫師在診斷成人鼻竇炎時,須包含主觀症狀以及客觀證據兩個部分。主觀指標性症狀包含了鼻塞、黃膿鼻涕、臉部脹痛、嗅覺異常等,若有兩個以上上述的症狀(需包含鼻塞或黃膿鼻涕其中一項),則符合了主觀症狀上的標準;客觀檢查主要是以經鼻內視鏡或是鼻竇電腦斷層為主,若內視鏡下發現鼻息肉、黃膿鼻涕、或是鼻腔黏膜腫脹,或是電腦斷層有鼻竇內黏膜增厚、鼻竇蓄膿等證據,則符合了客觀證據上的標準。小朋友比較不容易有鼻竇炎(畢竟鼻竇在兒童期尚未完全發育),但是在診斷上,其實邏輯相似,須符合主觀症狀與客觀證據才可以確立鼻竇炎的診斷。
搞清楚了何謂鼻竇炎,我們來說說急性與慢性的差別。
歐洲鼻科醫學會於2020年提倡的鼻及鼻竇炎臨床指引中,將鼻竇炎「依照持續的時間」,定義為急性、慢性、以及反覆性急性鼻竇炎三種。簡單來說,急性,症狀小於12週;慢性,症狀大於12週;當一年內出現四次以上急性發作,但其餘時間都沒症狀的,就定義成復發性急性鼻竇炎。
鼻竇炎的分類也絕不僅僅靠持續的時間作為急性、慢性、與復發性。以慢性鼻竇炎為言,過去會簡單依照「息肉有無」一分為二,但近年,專家們將慢性鼻竇炎先依照「有無明確病因」分為原發性、續發性兩大類,接著,再依照「病生理機轉的概念」做次分類。讀到這裡,你可能會好奇,為何要將慢性鼻竇炎分成這種多分型?最主要的原因便在於,雖是慢性鼻竇炎,但每個人治療的效果不一定相同,換句話來說,每一種慢性鼻竇炎的背後,致病原因可能不盡相同,如果可以將疾病作更細膩的分類,才能為病人找到更適合的治療方式。
我們下次再來談談鼻竇炎的各種治療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