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黃毓雯
晚上六點,從台北出發。
帶著一個 29 吋行李箱、一個登機箱、一個電腦包,還有師長親友給我的祝福。
出境後,沒想到好友從海的一方趕來,隔著長榮貴賓室的玻璃向我揮手。
那一幕,比我想像中更難說再見。
也許離開的那一刻,才真正體會到「出發」的重量。
深夜抵達休士頓,一切都比想像中順利。
沒有被帶進小房間,也沒有被為難。
海關審核了我的資料,看了我一眼,問:「Are you doctor?」
我說:「Yes.」
她點了點頭,我就這麼順利入境。
踏出機場的那一刻,風裡帶著熟悉的濕氣。
天氣和台灣差不多,空氣一樣潮濕,一樣炎熱。
那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,很難形容。
一直到看到不同膚色的臉孔、還有比台灣大很多的車,
我才真的意識到——這裡是休士頓。
隔天起了個大早。
想說今天最重要的事有兩件:寄出 I-94,才能順利拿到badge,還有要去銀行辦戶頭。
接待我的大鬍子櫃員態度很親切,牆上掛滿「福」字吊飾。
我忍不住多看了幾眼,他注意到後笑著說:
「我去過很多亞洲國家——台灣、中國、澳門、日本。」
那一刻突然覺得,異鄉也沒那麼遠。
離開銀行後,接著搭上 84 號公車。
戰戰兢兢地上車,聽說美國公車上要注意遊民,
但那天車上只有一個乘客。
順利抵達超市,買了兩週的糧食,重到搬不動,
最後只好叫 Uber。
司機是一位黎巴嫩移民,比我早來兩個月。
46 歲的他,因為戰爭關係離開家鄉,來到美國找工作、建立生活圈。
重新開始,需要很大的勇氣。
但他談起生活時的神情,卻意外平靜。
他知道台灣,他說黎巴嫩買了很多台灣製作的東西,他也說台灣人應該很聰明,全球重要的公司很多都是台灣的。
雖然只有短短的20分鐘的對話,但我很欣賞他的豁達,我也很喜歡他沒有展示過多的熱情,但我還是感受到他對生活的積極。
現實總是和想像的不太一樣。
希望下週一能收到通知去拿 badge。
重新開始,其實就是順其自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