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黃毓雯
鼻竇炎若是按照症狀持續的時間或是發作的頻率,可以分成急性鼻竇炎、慢性鼻竇炎、反覆性急性鼻竇炎。
反覆性急性鼻竇炎的定義
反覆性急性鼻竇炎(Recurrent Acute Rhinosinusitis, RARS)為:
> 一年內發作至少四次急性鼻竇炎,
> 每次發作症狀持續少於四週,
> 發作之間症狀完全緩解。
歐洲鼻科醫學會鼻竇炎指引(EPOS 2020)指出,診斷反覆性鼻竇炎時候,至少要有一次,當急性發作時,藉由內視鏡檢查或是鼻竇電腦斷層證實是急性鼻竇炎,不能僅由症狀推測。
換句話說,多數反覆性鼻竇炎的病人,在非發作期間,客觀的檢查(內視鏡或是影像檢查)可能是完全正常。
甚麼情形較容易產生反覆性鼻竇炎呢?
臨床上出現反覆鼻塞、黃膿鼻涕、面部脹痛的病人,必須高度警覺潛藏的其他病因。
這些病因直接或是間接影響鼻腔黏膜排鼻涕的功能,影響鼻竇通氣與排氣。
EPOS 2020 討論的潛在病因簡列如下:
> 環境的暴露(潮濕、黴菌、空氣污染、氣候變遷)
> 吸菸(主動吸菸或是被動二手菸)
> 免疫缺陷(特定的免疫系統疾病造成鼻腔黏膜功能異常)
> 鼻竇結構異常導致於鼻蓄膿容易積累在鼻竇
回顧看診經驗,時不時會遇到病患拿轉診單來,主訴:
「醫師,我最近三個月裡已經感冒三次了,每次鼻塞、黃鼻涕,一個星期後才慢慢好起來。這次又感冒了,診所醫師說我已經吃到沒有藥可以吃了啦 😷😷😷」
第一步,先藉由重點性問診釐清病患口中的"感冒",到底是不是鼻竇炎之外,接著,做內視鏡檢查或是影像的檢查,檢查的目的就在於:確認病患當下鼻內是否有黃膿鼻涕?鼻腔裡是否有鼻竇結構異常?甚至有時候會發現,其實是腫瘤在鼻子裡?
在這裡補充這邊提到的結構異常,有些是內視鏡下就可觀察的,有些需要藉由電腦斷層:
👉 鼻中膈彎曲。其實不少見。內視鏡下能看到突出的鼻中膈骨性結構導致鼻竇開口狹窄。
👉 鼻竇異常的氣化。這部分需要藉由電腦斷層看出,也是間接導致膿鼻涕不容易引流。
還有一些我認為臨床上常見,且需要釐清的潛在病因,在EPOS 2020沒特別強調:
👊 潛藏的黴菌感染。這類感染是單靠抗生素治療是沒有辦法痊癒的,屬於手術性的問題。
👊 潛藏的腫瘤。腫瘤如果長在鼻竇內,初期可能只表現鼻涕裡有血絲,或是膿鼻涕。
👊 牙齒問題引起的。牙齒根部感染(如牙根尖膿瘍、牙齦膿瘍)可直接波及上頷竇,引起反覆性上頷竇炎,需牙科合作評估。
大家要注意,上述的病因,真的沒辦法藉由一次的看診、檢查,就能得到答案的。需要適當的治療+持續觀察,才能釐清問題。
治療
藥物治療是有必要的,然後在兩次三次甚或四次的追蹤下,如果還是沒有完全康復或是高度懷疑單側鼻竇問題,就會考慮後續檢查甚或考慮手術。
👉初步處理:
> 有細菌感染的指標,給予短期口服抗生素。
> 化痰藥、鼻腔沖洗:目的是稀釋膿鼻涕、清潔分泌物、降低黏膜水腫
👋👋👋若出現以下情況,不要每次都買成藥自行處理,早點尋求耳鼻喉科醫師進一步診治:
> 一年內三次以上鼻竇炎發作
> 每次發作症狀嚴重且恢復緩慢
> 單側鼻塞、血涕、持續面部疼痛等可疑警訊
> 合併牙痛、口腔異味、齒源性感染風險
> 有既往免疫功能異常病史
最後題外話:病人很愛在出診間前,多問一題很難的問題😅
「黃醫師,那那阿我過敏很嚴重,是不是造成我一直感冒的原因?」
好問題,關於過敏是否是急性鼻竇炎(ARS)好發的危險因子,目前在文獻上仍存在不少爭議。一些研究支持過敏與急性鼻竇炎有關,但也有研究未能證實此關聯性。所以我只能說,現有的研究顯示,過敏性鼻炎並不是急性鼻竇炎發生的重要危險因子。